最近,心理科门诊来了不少情绪低落的孩子问诊。孩子自述“在学校没有朋友,没人愿意和我玩”等,明显存在社交困扰。

询问后,我发现他们之所以存在社交困扰,与建立友情的能力不足有关。

父母不要怕孩子在交友中吃亏,因为总占便宜的孩子会被群体孤立。想长久地维持友谊,就要形成相对的平衡。

想真正消除孩子的社交困扰,首先,要了解孩子出现社交困扰的原因。我归纳了一下,孩子出现社交困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性格:有些孩子性格过于内向,与人交往不主动,容易被忽略,社交机会少。有些孩子自信心不足,与人交往容易紧张,被拒绝后不愿再次尝试,有时还有逃避行为。

2.情绪及行为有些孩子情绪控制能力欠佳,动不动就发脾气、哭闹,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导致没人愿意与之交往;还有些孩子希望和别人交朋友,但是方法不对,不是猛拍别人一下,就是开一些不合适的玩笑,导致别人嫌弃。

3.社交技能欠佳:有些父母不知道社交技能也需要锻炼,总把孩子圈在家里玩游戏或者写作业,结果孩子没有机会培养社交技能。

其次,帮助孩子建立友情,家庭是第一课堂。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一、言传身教,营造氛围

要想孩子爱交朋友、会交朋友,父母先要爱交朋友、会交朋友。

需要注意的地方:

1.父母要放下架子,经常和孩子开玩笑,懂得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快乐,不必过度强调秩序和规则。

2.经常带孩子参加聚会,最好是三五知己轻松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让孩子习惯热闹的场景。

3.鼓励孩子过生日或者过“六一”时在家举办活动。如果孩子年龄太小,父母要做好招待工作。如果孩子是青少年,父母可以在做好准备工作后主动回避,把空间留给孩子。活动结束,如果孩子没有把家里收拾好,父母也不要责怪。

二、淡化框架,放宽边界 

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会提醒孩子:“那个小胖子爱打人,离他远点儿!”“那个孩子很傲慢,别和他玩!”“他身上脏,别让他把你的衣服搞脏了!”父母喜欢用成年人的判断标准为孩子预设框架,这其实没必要。对方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孩子和他交往一段时间后自会明白。

有的孩子只和几个“死党”一起玩,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话题,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待在一个封闭的小团体里时间长了,容易和其他人疏远。父母要引导孩子扩大交友范围,鼓励孩子和不同的人交往,同时在与人交往中求同存异,这样孩子的眼界才会开阔。

与人交往,迅速拉近距离的最好方法是模仿。只要是善意的模仿,被模仿的人一般都会很开心,因为模仿意味着认同。大家都愿意和模仿自己的人交朋友。

不要把孩子搞得太干净。有的父母喜欢把孩子打扮得非常干净漂亮,头发一丝不乱,衣服一尘不染,同时把孩子的书桌、床铺收拾得井井有条,认为这是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孩子精力旺盛,对他的头发、衣服要求太高,会导致他不能痛快地玩耍,也影响他和别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地方:

1.父母要淡化自己的框架。学习不好的孩子不一定就没有长处,爱吃零食的孩子不一定就娇生惯养,孩子口中的“脏话”也许是他们的时髦用语,喜欢动拳头的孩子也许有侠义心肠……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的朋友贴标签。

2.引导孩子欣赏他人的优点。比如:“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画画真好。”“那个小姑娘虽然个子不高,可唱歌特别好听。”一个能随时发现他人优点并主动表达出来的人,很受大家欢迎。同时,他也能随时发现自己的优点,人生态度乐观开朗。

3.引导孩子模仿他人时要保留孩子自己的性别特点。有的男孩因为周围都是女孩,为和女孩交朋友,他会模仿女孩的装扮、动作,玩女孩玩的游戏。这时,父母要注意把握分寸,既要引导男孩保持男儿本色,性别认同不出差错,又不能因为害怕男孩女性化而刻意回避与女孩交往。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对整洁的要求,不过早地用成年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孩子就像小树,如果被过早地修剪枝叶,会有碍生长。

三、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处理 

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有时晴空万里,有时狂风暴雨,但是暴雨过后又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些都很正常。

两个孩子扭打在一起,被老师拉开后依然没完没了,互相指责、翻旧账,谁都不愿在气势上输给对方。如果是成年人,这段友谊可能就此终结,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孩子之间的冲突就像三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眼雨过天晴,两人又相约一起看球赛去了。

所以,如果孩子与小伙伴发生了冲突,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按兵不动,只要没有大的危险就不要参与,甚至不要旁观。因为一旦有父母在场,冲突双方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妨碍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结果简单的事情反而复杂化了。

比如,放学时,两个孩子在校门口不知为何扭打在一起,恰好两个孩子的爸爸都来接孩子,见状后互相指责,进而也扭打起来。旁人见状,赶紧把两个爸爸拉开。两个爸爸气咻咻地停手后分别找各自的孩子,结果发现两个“肇事者”正勾肩搭背地坐在树下,讨论谁的老爸更厉害。

父母不要怕孩子在交友中吃亏,因为总占便宜的孩子会被群体孤立。想长久地维持友谊,就要形成相对的平衡。不计较得失、不爱占小便宜的孩子,更受群体欢迎。

这样的孩子,小时候大家喜欢和他一起玩耍,长大后大家喜欢和他一起做事。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当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要冷静、克制,不要帮忙、评判、指责,更不要与对方父母发生矛盾,而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和对方打冷战,父母要主动创造机会促使双方和好。

2.如果孩子吃了亏或受了委屈,父母即使再心疼、生气,只要对方不是恶意的,就要淡化问题,鼓励孩子主动、宽容地解决问题,并把每次解决问题都看作孩子增强处理冲突能力的机会。

 

3.孩子与朋友外出活动时,可以给他一些零用钱,用在请同学喝水、吃零食、玩游戏上,这也是帮助孩子交友的一种好办法。

四、遵守规则,包容大度

孩子在一起时经常喜欢玩游戏。玩游戏有规则,孩子对游戏规则的认真程度会让成年人吃惊,他们有时会为了一张卡片、一颗石子、一秒钟的时间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如果父母指责对方孩子小气或者批评自家孩子较真儿,都不合适,正确做法是充分尊重,不要介入。

孩子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理解,对其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犹太人总是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但又不墨守成规,所以犹太商人做生意从不违法,却又擅长寻找法律的空隙获取利益。孩子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解读、执行、变通、妥协来学习相处之道,摸清彼此的底线和边界。孩子对游戏规则认真是好事,但同时也要知道,规则是为人服务的,不要一味死守。既能利用规则取得胜利,又能不拘泥于规则包容对手,才最受人拥戴。

需要注意的地方:

1.鼓励孩子遵守游戏规则。被老人抚养的孩子普遍娇气,与小伙伴玩游戏时爱耍赖。当他处于不利局面时,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认为对方应该像老人一样让着自己,一旦不能得逞,就发脾气或者哭闹。

这时,很多老人会劝说一起玩的孩子让着自家孩子:“你是哥哥(姐姐),应该让着小的。”或者主动帮忙,比如指责对方、偷偷告知小朋友躲藏的地点等,以帮助自家孩子获得胜利,少发脾气。

这种做法其实是帮倒忙。与同龄人交往,是弥补隔代抚养不足的最好方法。可能一开始孩子会受些委屈,因为没有人会像老人一样处处让着他,但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很快就能适应游戏规则。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2.父母不要太好面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把孩子当作为自己增光添彩的道具并不可取。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胜负之分在所难免。自己的孩子输了,有的父母会感觉没面子,于是批评、指责孩子,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殊不知,孩子最讨厌父母动不动就说:“你看人家某某,再看看你……”

还有的父母,为避免孩子失败,不让孩子玩不擅长的游戏,只让孩子玩擅长的游戏,这种做法也不妥当。父母要认识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和潜能。比如,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有的孩子空间想象力强,有的孩子耐力好,有的孩子爆发力出众……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玩耍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同时欣赏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
这种有效构建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比学历、财力、体力、美丽重要得多,且需要从小培养,方法就是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朋友

孩子有社交困扰,父母观察到了并带孩子来心理科问诊,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不过,心理医生只能给出指导性意见,孩子能不能走出社交困扰,还需要父母的具体帮助。所以,我希望父母能够掌握以上方法,尽早培养孩子建立友情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对孩子的一生意义重大。

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将来事业有成。事实证明,事业有成的人都能够有效构建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所谓的社会支持系统,指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这种有效构建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比学历、财力、体力、美丽重要得多,且需要从小培养,方法就是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朋友。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朋友,不是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富二代、官二代,长大后有地方找资源,而是要尽早培养孩子建立友情的能力。因为孩子一旦具备这种能力,不仅对人对事更乐观、更豁达,也总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转载:现代家长微平台

百度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