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人设崩塌让所有妈妈「得救」:三八妇女节谈谈婚后女性困境

前段时间,我留意到一个新闻:收纳师近藤麻理惠自曝:自从有了第三个孩子,她就放弃了一直让家庭保持整洁。

她是谁呢?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收纳专家和作家,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被誉为“收纳女王”。

这个消息一出,妈妈们纷纷如释重负。

        无法摆脱“完美妈妈”的桎梏,一直是很多女性面临的困境之一。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

想借此机会,和你聊聊婚后女性的困境、挑战以及如何摆脱出来。

   婚后女性的困境有哪些

        收纳女王给很多日本妈妈带来了“完美”压力。那在国内,有一个地方云集了成千上万个“收纳女王”,这个地方叫「小红书」。

朋友小君是一个90后新手妈妈,习惯用小红书获取各种育儿信息。但自从宝宝出生后,她每次刷小红书都会很焦虑。比如,她看到养育博主的宝宝3个月可以自如翻身。可自己的宝宝也3个月,连翻身的迹象都没有。到孩子再大点,她开始搜索辅食心得。然而,对比起自己的毫无准备,其他妈妈的分享头头是道。类似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

       每次看到孩子落后于同龄人,发现自己准备不足,她都会十分焦虑。像小君一样,生活中很多妈妈会把小红书的育儿标准强加给自己。但这些标准往往非常高,有时候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这种完美主义的困境会导致妈妈感到疲惫和沮丧。

除了养育中一不小心会陷入完美主义,婚后女性面临的困境还有很多。

        比如职场和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

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全职带娃两年,现在要回去上班,可舍不得宝宝,又顶不住压力,该怎么办?”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一位讲座中遇到的妈妈。她也是全职照顾孩子2年后回归职场。但没上多久班,她就感到非常力不从心。上班后她发现,养娃的大部分任务,不过是堆到她下班再完成罢了。而且由于白天上班的关系,事情还是那么多,但时间却少了一半。每一次出差、加班,都让她感到十分愧疚,工作让她错过了孩子很多成长。于是没过多久,她又回到了全职妈妈的状态。可到了孩子开始上学的年纪,变得不再那么“需要”妈妈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于是又开始回归职场。但她始终无法在家庭和职场中找到平衡。想在事业上拼命,可又牵挂着孩子。想把重心放到家庭,可又要面对现实的生活成本。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重的职场压力和危机感侵扰着这位妈妈。

         然而,这样的困境不仅影响着职场妈妈。很多还没拥有母亲这个身份的女性,她们的个人发展同样也会被限制住。

而除了这两种情况,婚后的女性还要面临的一种更严峻的情况,是社交压力和孤独感。

        这种情况特别在很多来咨询的妈妈身上有所体现。比如,妈妈要在家庭和孩子的照顾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们无法像其他单身或者没有子女的女性那样,有很多时间去社交。更无奈的是,不管是她们自己、家庭还是社会,也认为她们不应该把精力放在社交上。而且,也由于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这些妈妈也很容易失去原有的社交圈和交友的机会。

一位妈妈就在咨询室里分享过她的经历。生娃后,因为要照顾孩子,她放弃了很多社交,关系圈萎缩了许多。她意识到问题,于是报了个瑜伽课程。一方面想塑塑形,另外也想扩充一下自己的社交圈。有次,她好不容易把孩子安排妥当,去和新认识的朋友们聚会。但除了她以外,参加聚会的都还是单身,或者还没有孩子的女性。其他人的话题,这位妈妈搭不上话。自己关于家庭和孩子的话题,别人又没兴趣。整场聚会下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这是妈妈们的社交困境。

   婚后困境的多重影响

        看到过一句话,非常认同:当一位女性的角色越来越多,她人生的路也会越来越艰难。生活中,很多婚后女性除了是妻子,还是母亲,是职场人,更是家庭经济的管理者,家人的照顾者。各种身份冲突下造就的困境,导致了许多问题出现。例如长期高压高焦虑,会让很多女性陷入抑郁、焦虑的状态。前段时间,中科院陆林院士透露:过去三年,我国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尤其抑郁患者的发病比例,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其次,妈妈的困境如果一直没有解决,也会对整个家庭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很多家庭,夫妻两人带着情绪相处,关系非常紧张。这样的家庭关系,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将会是孩子。

这些家庭都会出现一个现象:妈妈和孩子的亲密度过高。因为和丈夫的关系不好,加上外界的各种压力,不少妈妈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两人像是无法分开。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叫做「融合共生」。你会发现,有的妈妈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比如,即使长大了,她依然会像小婴儿一样对待孩子,希望自己能给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生活、社交,全部都要由她去决定。这会导致孩子无法发展出自己的感觉系统和决策系统的。当孩子在很多关键时刻没有能力自我负责,需要依赖妈妈,就会成为我们口中的“妈宝”。而且,在长大之后,这些孩子也无法维持家庭的边界。特别是男孩,他们可能会把很多对原生家庭的愤怒,转移到自己的伴侣身上。

其次,因为这些困境导致的关系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夫妻不会直接正面交锋,而是把战场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中。比如父母的教育理念不统一,爸爸很严格,妈妈却很宽容。

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了。身处这类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发展出焦虑或者强迫症。因为他们的每个行为,每个决定都要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夫妻双方直接正面交火,甚至把孩子也牵扯进来。比如在咨询中,很多孩子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离婚了。”这些也许是大人带着情绪的气话。但孩子听到会感到内疚自责,也很容易因此陷入抑郁状态。这些难题,单是其中之一就已经足够让人难受,更何况婚后女性面临的一般都是多重困境。因此,好好去处理这些困境,对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都至关重要。

走出困境的方法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及困境。无论是事业,家庭还是个人成长方面。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就是束手无策。通过一些应对困境的技巧和策略,我们能够创造出自己更美好的人生。

        1、建立小目标,然后实现它

很多时候,女性普遍会感觉很“累”。因为他们女性既要完成工作的安排,又要花时间照料家庭,更要考虑孩子的养育。而且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还要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纠结和被要求。导致最后往往事情没做成几件,自己还感到累得不行。对这种情况,上野千鹤子认为:女性缺少的,是那种建立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实现的自我效能感。女性之所以容易陷入内耗,是因为一方面想要事情尽善尽美,而另一方面受限于时间和精力,无法胜任所有事情的无力感。因此,如果想克服这些时刻,你需要学会为日常的各种事情设立小目标。目标的设立因人而异,但有两点你需要注意。

首先,你要对做事情有一个先后顺序。有了优先顺序,你才能把精力分给重要的事情,暂时放下不重要的事情。当然,如果某件事对于当前的你来说很重要,那这个优先顺序可以随时改变。

其次,你不能总想着要完成所有事情,而是只做那些能做到的事情。把能做到的事情一件件做好,你才能收获到自我效能感。

        2、把评价的尺度掌握在自己手上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很多来自别人的评价。比如小时候父母的道理,到大一点到老师的说教,甚至后来异性的评头论足。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和评价,我们都竭尽全力。过程中,你吃力不讨好,逐渐变得讨好、奉承,活成了自己所讨厌的人。因为评价的尺度在别人手里,所以即使你再努力,最终也还是无法让对方满意。所以接下来,你要做的是让这把尺,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比如,你可以试试不再通过小红书或者其他社交媒体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你要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妈妈,而不会因为其他人说了什么就动摇你的立场。当然,这样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要不断进行自我觉察。你可以去观察:当自己和他人在一起时,是如何体验自己,如何体验他人的?同时也获得对方对你的体验。自己的视角比较好获得,他人的视角,你可以通过询问重要的人际关系,比如你的心理咨询师去获取。

        3、无需为所有事情赋予“教育性”

这一点尤其对于妈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做很多事情的第一时间,都会先考虑事情对孩子的帮助。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孩子进行某个运动前,会先考虑这项运动对他身体发育有什么好处;或者,选择书本也会先明确这本书能增进孩子哪方面的知识。但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过: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当你为每件事情都赋予“教育性”,不仅你自己会变得精神紧张,连孩子都会很快失去对事情的兴趣。所以,不妨在教育中减少一些带教育性的事情。让孩子可以只为了玩而玩,而不是为了必须学到什么。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他多探索。妈妈的心放宽一些,孩子成长才会更自在一些。

最后,文章说了很多女性该如何调整。但其实婚后女性走出困境的过程中,有一个角色很关键,那就是先生。先生要做到一件事:看到妻子的「情绪劳动」。你要知道,一个家能运作起来,远不止表面看到的带娃、做饭、洗衣服这些事情。背后隐藏的“情绪劳动”,才是最让女性疲惫不堪的,而男性往往意识不到这部分。

那「情绪劳动」有哪些呢?比如:要关注学校家长群的各种通知;得记住日子按时缴纳水电费;孩子的尿片还有多久要补充;什么时候天气会变差要尽快洗好衣服,等等……

        这些事情全是细枝末节,但真要操心起来却非常累人。所以,如果你是男性,又刚好看到这里,希望你能意识到妻子「情绪劳动」的辛苦。不要再觉得家务不过是拖地、做饭、带娃。在她们忙里忙外的时候搭把手,多操心一些,多承担那些不容易发现的“隐藏劳动”。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将是你在三八妇女节送给另一半的最好礼物。

最后,祝各位女性「三八」国际妇女节快乐!

这篇文章与你共勉。愿你不论处于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不要忘了好好爱自己。

 

转自:心悦如海心理

作者:宋涵静

 

百度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