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漂亮的女士,35岁。她每天都在朋友圈快乐地晒幸福,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其实过得并不快乐。
她说:看着电脑里成堆的文件夹,我总是坐立不安,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心里非常烦躁;有时候,我总是会觉得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会降临,我经常对着家人大声吼……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心从单位回到家,我什么事也不想做,有时我拼命吃东西,有时我什么也不想吃,我经常感到心脏跳得很快,头痛、腰痛、肚子痛,各种疼痛包围着我……
其实,这就是焦虑症。
研究发现,女性焦虑症的发病率比男性高。2016年,美国焦虑症和抑郁症协会(ADAA)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女性被诊断为焦虑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2011年,英国一项关于广泛性焦虑的研究显示,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到焦虑,有更多焦虑不安的想法,包括对健康的焦虑、对形体的焦虑、对社交的焦虑等。
女性激素是焦虑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家千万不能小看激素水平的变化。激素可调控脑内多个参与焦虑症发生发展的神经递质系统,以及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
从青春期、怀孕到更年期,女性在不同生命周期,都伴随着卵巢激素水平的变化,而激素的剧烈变化,会导致焦虑的风险显著升高。
有研究表明,对绝经期女性而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卵泡刺激素水平的升高,都是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经前期紧张、产后的情绪波动、更年期的焦虑,都是女性激素不稳定的结果。
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神奇的小家伙——杏仁核。正常体积的杏仁核与人类维持稳定的情绪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发现,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女性,杏仁核体积缩小较焦虑的男性更明显。有研究者认为,女性杏仁核体积的缩小,与波动的激素水平可能相关。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女性对负性事件的敏感性和反应性超过男性。
此外,女性睡眠障碍者多于男性,而长期失眠会使人思考能力和记忆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精神萎靡、焦虑和烦躁,甚至诱发或加重精神痛苦,而引发焦虑症。
● 女性特定的应激心理因素
从青春期开始,女性的情绪不稳定性就显著高于男性。女性更容易经历焦虑、愤怒、内疚和抑郁情绪,应对环境未知结果的抗压力能力较差。于是,女性朋友更有可能将普通情况诠释为“危险信号”,将小挫折看成“大磨难”。这种特质也是焦虑症的高危因素。
通常情况下,男性对社会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更大,比如出现攻击他人的言行;而女性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弱,对待负性生活事件,她们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原因,并因此产生大量的担心和紧张。虽然从进化角度出发,这一现象是为了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应激的影响。然而,应激反应调整较弱与更高的焦虑风险相关,这种“引而不发”的压力持续积累,更容易引起焦虑[4,5]。
在暗示性方面,女性更容易接受暗示。女性大多性格柔软,富有同情心,而同时,她们又较为脆弱、胆小、藏不住话、虚荣心和自尊心较强,更渴望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同,所以在面对人际方面的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时候,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烦恼。
在情绪的发泄与调节方面,心理学家发现,最初出现情绪紧张和焦虑的时候,男性喜欢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发泄自己苦闷的情绪和转移注意力;而女性不愿意活动,她们会不自主地进行“心理反刍”,即反复思虑情绪焦虑发生的可能原因,并给出各种可能的解释,这种做法反而让他们反复进行着不愉快的回忆。而负性事件的“反刍”,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6]。
● 必须引起关注的社会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女性焦虑和婚姻质量、人际关系等社会性因素明显相关。婚姻或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使很多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情绪焦虑、敌对、内心痛苦、得不到配偶的理解和安慰,致使女性朋友心力过度劳累,进而诱发焦虑症。
针对女性的暴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包括躯体/性虐待、强奸、性歧视等,在某些地区还存在强迫结婚及生育等。这些应激事件可能升高女性罹患焦虑症的风险。早年成长经历中的负性事件,如躯体/情感虐待、被忽视,都会形成“解不开的结”,存在于身体中。这些“结”会使人的身体“非常僵硬”。在之后的人生中,只要有相关事件或场景的“唤醒”,痛苦、焦虑、自卑等情感就会重现。
● 结语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为什么女性更易出现焦虑症”了吧。世界各国的心理专家都在高度关注“女性焦虑”,维护女性权益,建立温暖、“宽敞”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给予女性必要的人文关怀,使她们得到心理支持和安慰,感受到幸福。
心理专家们也呼吁保护女性身体健康,提倡女性要自我成长,合理地进行心理调适,以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与时俱进,让女性们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达成目标。
注: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文章作者:乔 颖;转自:“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